“童大姐,过年好,我和在站里值守的42名兄弟姐妹给您拜年啦!”
“谢谢卢书记,感谢所有石油人给我们带来温暖,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2月12日10时40分,家住上海浦东东方城市花园36号楼的童女士关闭燃气灶,把一碗刚煮好的汤圆端上餐桌。此时,在新疆拜城县克拉2气田,朝阳初上,克拉处理站党支部书记卢庆庆和他的同事们刚忙完手头的工作,拿起手机给万里外的童女士拨通了拜年视频电话。
2004年12月1日,来自塔里木盆地地下3700米的“蓝金”,穿过戈壁荒漠,跨过河西走廊,越过黄土高原,第一次来到车水马龙的上海。从此,大漠冷月和外滩霓虹紧紧相连;从此,一批又一批石油人发扬勇闯禁区,挑战极限,顽强攻坚,争创一流的精神,为祖国的碧水蓝天保驾护航;从此,上海转变燃气发展模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了历史性大跨越。
17年来,近500亿立方米“蓝金”走进上海千家万户,在上海各类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走高,从2004年的1.94%上升到2020年的12%。伴随上海市民几十年的“煤气包”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天然气悄然改变了上海百姓的生活。很多上海家庭不仅用天然气做饭,洗澡,还安装了天然气壁挂炉和地暖系统,实现冬季自供暖,再也不怕潮湿阴冷的冬天。在商场,医院,机场,游乐园……天然气的身影无处不在,默默为大家送去温暖。
“卢书记,过年了,你们啥时候才能回去休息啊?”
“我和同事们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轮流值守不间断,就是为了向千家万户平稳供气。童大姐,有我们在,您放心!”
就是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石油人,舍小家为大家,在万家团圆时让温暖准时出发,及时送达。
20时,上海华灯初上。在万里外的克拉2气田,卢庆庆和他的同事们煮好了饺子和汤圆,围坐在一起庆祝新年。
微信公众号:zgsy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