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时节,朔风尤寒;泱泱热土,激战犹酣。准噶尔盆地,千里冰封,仪器穿衣戴帽,安全度冬;柴达木盆地,高处不胜寒,钻井人勠力鏖战,向地层深处进军;毛乌素沙漠南缘,滴水成冰,施工现场热潮涌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制管现场焊花飞溅,力保民生之源。
风往北吹,石油人决不后退。
-29℃:柴达木盆地 北纬37°东经96°气候干旱,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达60摄氏度以上,日温差常在30摄氏度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零摄氏度以下,风力强劲。
-28℃:毛乌素沙漠 北纬39°东经111°夏季短,多暴雨和雹灾;冬季长且寒,降雪稀少,气候干燥。沙区年均气温6至8.5摄氏度,1月平均气温零下9.5至1摄氏度,7月22至24摄氏度。
-32℃:准噶尔盆地 北纬45°东经85°温带气候,北部,西部年均气温3至5摄氏度,南部5至7.5摄氏度,东部为寒潮通道,1月平均气温零下28.7摄氏度。
-25℃:乌鲁木齐 北纬42°东经86° 克拉玛依 北纬44°东经84°天山以北,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地。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零下4至9摄氏度。四季分明,是北疆的一大特点。
钻机隆隆干柴沟
1月1日,青海油田干柴沟,冷风卷着沙尘,层层叠叠的沟壑向远处无限蔓延,朦胧山头的一个高点,唯一清晰的是钻塔的颜色。干柴沟二号构造,近零下30摄氏度的夜晚,柴10井和柴903井的钻探步伐正奋力向油藏地宫挺进。
8时,记者一到西部钻探青海钻井50068队承钻的柴10井井场,就看到队长正带人把被一夜大风吹成“乞丐服”的保温篷布拉紧,再重新围好。井场上,只听副队长嘶哑着喉咙大声喊道:“元宝,过去把井口工具保养一下,顺便盯着点立管压力。副司钻,你带两个人把泵房的泥浆刮一下,顺带再活动一井控下节流,压井的闸门。哦对了,别忘了闸门复位。”
早在2019年,在青海油田干柴沟构造部署的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将环英雄岭东,西,北,中通过地震勘探连成片,进一步扩大油气勘探面积。2020年随之被“定位”的柴9井成钻后,获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重大发现成果一等奖。冬季稳打同一区块的柴10井和柴903井,就是要为下一年干柴沟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更多依据。
“这两口井进入关键阶段,冬季施工,除了给设备保温是必要条件,由于干柴沟构造承压能力低,极易发生井漏,加之下部油气显示活跃,地层压力高,地层倾角大,所以井下复杂和井控风险随时存在。”驻守在干柴沟的青海钻井井控技术公司负责人刘海斌说。
正因如此,元旦当天,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井场,重重困难面前,青海钻井公司员工依旧坚守岗位。
大风在600米沟深里回荡,海拔3300米的山地,寒风浸透了柴10井井场。外钳工的每一步挪动都如履薄冰,手套被泥浆浸湿,他就把两只手攥成拳头暂停5秒钟,用手心的温度给快要动弹不得的手指尖传递一点温暖。稀薄的氧气夹着彻骨的寒气,和着每一次大口呼吸,让他忍不住咳嗽起来。旁边的值班干部听到后一把顶上:“你快去休息一会儿,我来!”
临近傍晚,与呼啸的山风一起嘶吼的,还有柴10井井场上钻井工人的劳动号子。“老安子,游车慢慢往上提80厘米;元宝,把钻台左侧的气动绞车往下放,听我口令慢点放;刘永龙,你脚下给我踩好喽,把保险绳挂紧;令队长,你和许工,耿师傅做好卡瓦坐卡的准备。大家听我口令。”在副队长赵渭命令式的号子声中,队员们不到两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之前其他队5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吊装封井器完成悬挂式卡瓦坐卡。
不远处的柴903井场,青海钻井50574队几个身影把两个大钳“吃在”钻柱上,甩开膀子狰狞着面孔使劲拉,钻柱随之旋转,很快就没了余扣。“穿的太过厚重不好干活,队上给大家采购了可以穿在工衣里面的防寒服,贴身保暖还不影响干活。”司钻用手拽拽领口的棉衣领。恶劣天气给钻井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关键阶段不能有半点马虎,他紧盯着司控台的各项参数。
夜渐黑,井场四周漆黑一片,高原的寒风打在身上,穿着厚实的棉工衣也感觉不到温暖,一个钟头不到, 双脚冻得有些麻木。泥浆池上,纪录工不停地跺脚。定时量液面必须摘掉手套,测量才精准,实在太冷了,他就换着手放在下巴处暖一会儿。
平均3500多米的山之巅,设备也“缺氧”,让原本的动力打了折扣。但井场上,没有一个钻井工人的干劲是打折的。当天,柴903井日进尺达到107米,刷新了干柴沟单队冬钻日进尺纪录。
山上的风越来越大,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保温篷又被吹凌乱了,空气中回荡轰鸣的钻机声。营房里,下班后的钻工们有的盯着手机屏上家人发来的信息傻笑,有的在漆黑的夜幕掩护下凝望着远方。(沈生莲 令涛)
浴“雪”奋战准噶尔
这里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阜康凹陷是它现在的称呼。继2020年11月新疆油田康探1井三层油层喜获高产油气流后,新疆油田对阜康凹陷进行了深层次的油气勘探。
准噶尔盆地东部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10年探索发现了准东油区。之后近30年来偶有发现,但始终未获重大突破。如今的突破实现了准噶尔盆地东部油气勘探由源边凸起带向源内凹陷区的战略转移,有望形成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东西并进新格局,使该地区重新焕发活力。
1月1日笔者从克拉玛依市出发,驱车426公里赶往康探2井作业现场。前一天刚下过雪,还有零星的雪花在空中飘落,路面上的雪也分成了3层,浮雪跟随着车的移动在低处翻腾,积雪逐渐被压实,而积雪下面是沙土和雪的混合层,坚硬但不滑。放眼望去,周围白茫茫一片。在靠近井场近10公里的路面,坑洼被白雪“藏”了起来,异常难跑。
“新年好!”热络的招呼声来自中油测井新疆分公司C2493队队长邓兆元,“昨天晚上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室外都达到零下32摄氏度了,冷啊!赶紧把红棉衣套上,羽绒服在这里基本没用,一会就冻透了。”
穿戴好,笔者进入测井作业区域。作业队员工们正严格按照冬季施工标准有序作业。地面工庞景文和董怀军戴着棉手套,正用工具一点点铲去仪绞车篷布与车体中间的冰霜。由于前一天车辆在风雪中行驶了近10个小时,篷布边沿已经完全冻在车体上。
“新疆油田多年来都有测井冬季施工,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冬季施工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冬季生产管理体系。”测井公司新疆分公司生产技术科科长秦建国介绍道。
“提前更换-40号柴油,给精密仪器穿上毛毡衣等,都是冬季施工标准动作。”现场的测井第六项目部副经理王洪礼说道。
转眼间,测井仪器已经吊上井口,贺雨生作为地面领班,正在检查用毛毡铺好的工作区域是否达到防滑效果。由于天气过于寒冷,用蒸汽给出入井筒的仪器来一次“桑拿”,成为必备环节。入井时的加温预热,也有效防止了仪器在极寒环境下供电可能造成的线路损伤。仪器出井时,高温蒸汽不仅能除去仪器上刚出井筒就瞬间被挂上的“冰铠甲”,更有效避免了电缆打滑影响测井深度的现象发生。
因为目前仍需要执行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口罩的佩戴总是让护目镜蒙上一层雾气。怎么保持长时间不起雾,成了队员们比拼的“小快乐”。“戴口罩好,前两年冬天干活脸冻得直发痒,口罩说实话还挺挡风。”说着话庞景文回到工程车上,换了一个口罩。
“我们的车辆都有暖风和锅炉,外面冻着了,回到车里一会儿就能暖和,茶水往暖风口一放也热乎乎的。你看这换下来的口罩都冻成面具了,得掰平整再放进回收点,不然支棱着占地方。”在井口接完仪器,庞景文回到工程车上捧起热乎乎的茶杯,一边暖手一边感慨道:“听说今年冬天除了测井任务,射孔也有施工任务,这可是十几年来第一次,咱们可是越来越牛了!”
笔者电话采访了新疆油田风城油田作业区油田工艺技术所副所长李刚,了解到,今年为充分挖掘老井产量,新疆油田将在1至3月对风城油田老井进行补层上返工作,测井公司新疆分公司将首次提供冬季射孔施工保障。
当夜幕再次降临时,作业队顺利完成扇区水泥胶结测井作业。严冬的激情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从这里开始,愈演愈烈。(王艳 钟铭锐)
严冬亮剑 毛乌素
毛乌素沙漠南缘,每天最新鲜的就是股股灌进五脏六腑的冷空气。自2020年11月第一场雪后,陕西省榆林市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施工现场便一日比一日冷。1月8日,气温已接近零下28摄氏度,成为寰球六建公司近两年在此经历的最冷寒冬。
寰球六建施工人员仪式感的巅峰时刻就是在每天早晨起床后。从秋衣秋裤到棉衣棉服,乃至戴上帽子和手套,围上围巾,一样不敢落下,穿戴完毕后才敢出门迎接寒冬大考。受疫情影响,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的难点——乙烯三机组安装,被“挤压”在了这个隆冬时节。
此刻,冷,成为乙烯三机组安装的拦路虎。三机组属于精密设备,作业温度需达到15至20摄氏度,否则仪器参数不稳定,影响施工效果。之前搭设的2个大压缩机厂房四面透风,他们就在厂房各门口挂起加厚的棉帘。但这个冬天的风格外凶猛,棉帘常被掀起,项目经理李祖祥就再从外面包一层纺纱布,防止冷气穿透,同时起到防火作用,一举两得。
施工现场,有焦急等待的,也有加速干活的。接近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油冻凝,水结冰。一些大型设备使用的柴油凝点低,大家不得不等到中午气温稍微回升再启动。水结冰后道路湿滑,不仅耽误作业,还存在隐患。在乙烯项目低温罐底层施工中,由于顶部无法通风,蒸汽遇冷成水又结冰,项目部只能用塑料棚接住滴落的水珠。
李祖祥介绍,管线反复冻堵影响施工进度。管道试压后,若排水不净,极易造成管道结冻。项目部巧妙采取分段切割清冰方式,逐一进行蒸汽吹扫,同时有效防止化工装置中的杂质损坏设备。项目部目前尽可能减少水压试验,在必要条件下才会采用蒸汽吹扫后的水压试验,提高作业效率。
施工人员忙,管理人员忙,就连电能都忙得找不着北。项目部生产调度陈军勇笑着说,自己的办公室经常因为工地的大量用电而停电。极寒天气下,用电快速上升,只能舍后勤保生产。
天气虽冷,工地上有些施工人员的穿着却令人摸不着头脑。有的全副武装,有的却很单薄。原来,工地上的细活对手指灵活性要求高,安装人员戴着的厚手套为精准作业增加了难度。放样人员王思民拿着细小的,粉笔似的白石笔,比着钢尺,仔仔细细地在钢板上留下一条条白色的直线,以便下料人员进行切割作业。安装人员摘下手套露出双手给记者看,手上全是厚厚的冻疮。焊接作业人员何国兵因棉服太厚,手臂摆动不便, 干脆扯掉了棉服。大家的脸皴了,像是长满了刺,嘴唇冻成了淡紫色。冬季沙漠里的风又干又厉,一下子就能把皴裂的嘴唇吹破出血。寒风抽在身上,发麻作痛是现场施工人员的直接感受。
到了饭点,保温盒盖刚打开,里面原本热腾腾的饭菜瞬间失去了热气。大家大口大口地扒着已经凉了的饭菜,狼吞虎咽。项目部602队队长吴国荣看着很是心疼,让项目部为施工人员采购暖风机,取暖器,暖气片,棉被,热水锅炉等物资,为大家做好御寒保暖工作。
三九严冬,朔北尤寒。2400余名寰球人在这片黄土地上勇战寒潮,攻坚重点工程,在冷风中书写新时代石油人不畏难,挑重担,敢争先的篇章。(张镭馨 景若恒 王晨可)
焊花闪耀北天山
隆冬时节,天山脚下,朔风凛冽,寒气逼人。新年伊始,位于乌鲁木齐的宝鸡钢管新疆管业公司和位于克拉玛依的宝鸡钢管克拉玛依公司制管,防腐车间内一片繁忙。伴随着钢管清脆的撞击声,生产线上弧光闪烁,焊花飞溅,上料,成型,焊接,检验。各岗位密切协作,各工序有条不紊。
“正在生产的是甘泉堡新水源地饮水工程的输送管订单。为保证质量,钢管的防腐我们全部自己做,内防腐采用国内先进的水泥砂浆工艺。”1月8日,新疆管业市场营销与技术管理科主任,生产与防腐厂厂长王永宏告诉记者,入冬以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公司80多名员工一直加班加点,抢进度,保订单。
新疆幅员辽阔,风景优美,拥有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以及独具特色的湖泊和大冰川,虽气候干燥,但水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连续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不断加大,加快百姓安全饮用水管线铺设力度。
“与传统输水用水泥管,铸铁管相比,大口径大壁厚,新型内涂外防螺旋埋弧焊接钢管,不仅更环保,使用寿命更长,而且承压能力好,便于管管对接。” 宝鸡钢管销售总公司输送管营销专家张德瑞说,随着这种安全,先进的产品在西部地区推广应用,两家驻疆制管企业的输水管订货量逐年攀升,2020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3万吨。
作为国内一流的油气输送焊管制造商,面对陡增的输水管线订单,宝鸡钢管驻疆企业始终将保质保量按时履约放在首位。为满足引调水工程进度需求,他们未雨绸缪,提前备足冬季生产原料,并结合当地沙子含土较多的特点,优化防腐用水泥砂浆配方。同时,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优势,及时提供冷淬实验结果,帮助业主提高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中的环焊作业质量。
“目前,室外气温已低于零下25摄氏度,但只要引调水工程仍在施工,我们就想方设法坚持生产。”在王永宏看来,低温对内防腐材料凝固的影响是冬季生产的困难之一。对此,新疆管业充分利用制管车间温度较高的特点,精心设计,巧妙施工,成功开辟出室内水泥砂浆养护区,使月产量提升至1万吨左右,用户对此十分满意。
与油气输送管不同,输水管直径在2.2至2.48米,长度15米,每根管重13至17吨。在呵气成霜的冰天雪地里,这样的“胖子”钢管要安全装车发运,没有过硬的“功夫”和周全的预案是无法完成的。
“冬季装车,防滑是关键,为确保万无一失,每根钢管发运,从清扫积雪,吊装到固定,保温都有专人负责,一车一管,一人盯一车,截至目前从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作为新疆管业负责产品外观检验,现场协调的售后服务人员,李元吉每天要跟车往返几十甚至上百公里送货,交验,仅甘泉堡净水项目,他就在寒风中奔波了近80天。
今冬新疆气温较往年偏低,降雪多,不少重点输水工程已暂停施工。“我们仍在加紧为三坪水库至风城水库输水项目生产超大口径涂塑复合输水钢管,开春恢复施工后完全可以及时批量供应。”与新疆管业公司相距400多公里的宝鸡钢管克拉玛依公司,寒冬里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每一个细节,每一道工序,员工们都严格按照设计标准和工艺流程认真作业。
“生产线在室内,严寒对制管工艺影响不大,需要克服的主要是备件不足。”新疆土地广袤,物流速度不比内地,生产装置备件订购周期较长,冬季尤为突出。1月6日,克拉玛依公司百吨油缸底座突然故障,新底座订购,到货最少也要30天。为将损失减至最小,员工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经过36个小时奋战,成功修复并恢复了正常生产。
“输水工程事关高质量改善新疆各族百姓饮水安全,我们不能不辜负每一份信任。”随着冬季生产的平稳推进,宝鸡钢管驻疆企业日产量始终保持600吨以上,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陈青 敏娜)